全链条打击,遏制电诈上升态势
近年来,虽然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打击治理电诈违法犯罪的力度,采取多种防范举措,有效遏制了案件快速上升势头,但仍有一些犯罪分子铤而走险,不断翻新诈骗形式与作案手段,让广大群众蒙受财产损失。
一、诈骗手法不断翻新
目前,刷单返利、虚假网络投资理财、虚假网络贷款、冒充电商物流客服、冒充公检法、冒充领导熟人、婚恋交友等10种诈骗类型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高发案件,占发案的80%左右;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,占发案的1/3左右;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,占损失金额的1/3左右。
侦查中发现,诈骗分子大量使用境外通联工具,开发涉诈APP、云语音、虚拟币转账洗钱等新技术手段实施诈骗,逃避中国警方打击。一些犯罪分子使用成本更低、隐蔽性更强、操作更简单的新型“简易组网GOIP”设备,在境外操控境内手机拨打诈骗电话,具有很强的伪装性,老百姓很难分辨。
随着国内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,电诈境外窝点迅速扩张,在一些国家和地区,形成赌诈园区,其中很多被包装成“工业园区”、“科技园区”,然后打着“高薪招聘”的幌子,从事电诈、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。一些学生、务工人员等群体被“机票报销”“稳赚不赔”“月入十万”等优厚条件诱惑,身陷诈骗窝点。在选择出国务工时,一定要慎重选择正规劳务公司,签订规范合同,不要被“高薪招聘”蒙蔽双眼。
二、斩断违法犯罪资金链
在相关案件中,一些人因贪图小利和侥幸心理,用自己的银行卡替犯罪分子取现,成为电诈帮凶。
近年来,多地公安机关与当地银行建立警银联动机制。银行网点筑牢资金“第一道防线”,加强客户身份识别,对银行账户风险和可疑信息早识别、早发现,积极与警方合作,力争从源头斩断违法犯罪资金链。
公安机关坚持问题导向,持续深入推进“断卡”行动,将打击重点瞄准卡贩、卡商,力争打掉源头、切断渠道、铲除土壤。同时,公安部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,联合最高法、最高检进一步完善“两卡”犯罪法律适用标准,用足用好法律武器,全面提升打击质效。
全国逐渐构建全链条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。各地区各行业全面梳理本地区、本领域存在的涉诈风险和管理漏洞,做到风险隐患清零。工信部开通“一证通查”服务和启动“断卡行动2.0”以来,组织集中排查处置涉诈高危电话卡近亿张,清理关联互联网账号近亿个,有力挤压了涉诈犯罪生存空间。
三、创新事前预防方式手段
电诈是可防性犯罪,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。为了进一步树牢全民反诈意识、防骗自觉,各地公安机关创新电诈事前预防方式手段,提升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,最大限度减少电诈案件发生。
通过搭建预警数据模型等工作措施,分析发现潜在的受害群众,进行分级分类处理,实现精准预警、有效防范。
四、安全提示
1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
①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。在非必要情况下,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、工作单位、家庭住址、职务等重要信息。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。
② 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。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、手机号码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,不点击可疑链接,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,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,谨防钓鱼陷阱。
2、绝不出租出售“两卡”
① 保持警惕,不轻信他人,不贪图小利。绝不出售、转让、出租、分租、出借或者购买银行卡、支付账户(微信、支付宝等),以免给不法分子提供“作案工具”。
② 及时举报。若发现出售、出租、出借电话卡、银行卡等犯罪行为,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。
3、加强账户安全管理
① 为银行卡、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。
② 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。
③ 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。
4、提高金融安全意识
① 大家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,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,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。
②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,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、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,应认真研读并牢记。
③ 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、针对性强,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,大家应当予以关注。
来源:整理自网络
【免责声明】
付费通对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供读者参考。
【版权声明】
本文资料搜集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。